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碳排放双控”加速落地!对高耗能品种有何影响

  • 房产
  • 2025-02-10 08:27:08
  • 8

“碳排放双控”加速落地!对高耗能品种有何影响

  期货日报

  上周五,期货日报记者从化工企业了解到,近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相关文件,该文件共提出13项重点任务,涵盖碳减排及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另外,文件对浙江碳排放权管理制度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文件的印发表明“双碳”目标加速落地,浙江加快从传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全面转型,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明确了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支持新能源、低碳技术产业。同时强调了碳市场、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以实现“双碳”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底,浙江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扣除原料用能和能耗单列项目用能)在24%左右,该目标较全国目标高出四个百分点。更高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意味着浙江省的重点用能单位和高耗能项目将承担更高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可能需要购买更多的绿色电力或绿色电力证书以抵扣超出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的部分能源消费量。

  “该政策更注重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通过碳预算管理、重点行业监测等机制,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升级。”上海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相较传统能耗双控政策,碳排放双控新增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碳预算管理等制度,并明确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地方考核体系,政策覆盖更全面、约束更强。

  “和之前的双控政策相比,此次双控措施的不同点体现在新增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更聚焦碳排放本身,不仅关注能源消耗数量,还关注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格林大华期货能化负责人吴志桥表示,通过建立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碳排放预算管理、目标评价等制度,更精细化、系统化,责任落实更明确,从多维度加强对碳排放的约束和引导。

  据了解,该文件首先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如推进光伏+ 、核电、海上风电等,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同时合理控煤减煤,推动清洁替代;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建立预算管理、目标评价、统计核算等制度。

  同时,也对相关产业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企业需加快低碳工艺研发,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满足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控制要求,否则面临成本劣势。

  在景川看来,此文件强调了目标导向,能耗双控侧重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双控更聚焦于温室气体减排,区分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从而避免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约束。“管理上看,新增碳排放预算、产品碳标识、区域碳普惠交易等创新工具,形成‘规划—监测—考核’闭环体系。加强了监测预警管理,针对电力、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常态化开展碳排放分析,实施预警管控,推动技术升级。”他称。

  “浙江是化工产业大省,受该文件影响,浙江中小型高能耗、高排放化工企业可能面临技术改造、环保升级压力,推动化工行业向绿色、高端、循环方向发展,未来高端新材料占比逐渐提高,传统大宗化工品产能受压缩。”吴志桥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前期能耗双控政策的推进,浙江能耗指标持续改善,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单位产品能耗下降。以浙江的印染企业为例,已有多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绿色转型,成功降低能耗。其中,绍兴的印染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能耗降低了20%以上。

  据统计,2023年浙江化工行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约8%,但碳排放强度降幅滞后于能耗,其中宁波、嘉兴等化工园区降碳减排效果进展较快。

  “通过能效诊断和改造,浙江化工行业已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如低效甲醇装置),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逐步提升。同时也看到,受限于化工行业的高能耗属性,短期减排压力仍较大,需依赖技术突破与能源替代(如绿氢)实现深度脱碳。”景川说。

  2024年,浙江全年粗钢产量为1415.37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为1.4%,且2023和2024两年浙江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了3.3%和6.9%,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能耗下降目标来看,完成情况较好。因此,就文件本身而言,对黑色板块影响较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按照目标,2025年单位GDP的能耗相比2020年要下降13.5%,而2021—2023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为2.3%,即使2024年按2.7%预估,要完成这一目标难度依然较大。因此,结合钢铁行业现状,这一文件的出台可能会强化市场对今年供给侧改革2.0的预期。

  “就行业本身而言,2025年钢铁行业将进入碳市场的履约期,钢铁行业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文件的出台也在预期之内。碳排放履约期临近,短期将会抬高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遏制产能扩张。长期来看,将倒逼钢铁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并通过提高电炉炼钢比例,降低矿物燃料消耗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同时,可以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兼并重组,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会逐步退出市场。”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浙江作为东部经济强省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随着该地区能耗双控的政策发布,其他省份可能效仿浙江加快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探索,完善碳排放管控政策体系。“从能源结构调整上,内地会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在产业升级方面,持续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吴志桥表示。

  受此影响,化工品盘面表现将更加分化。据景川介绍,该消息对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市场波动率快速提升。“政策对高耗能化工品种(如煤制甲醇、乙二醇)形成利空,部分落后产能淘汰或引发供应收缩预期。绿色技术路线(如轻烃裂解、绿氢炼化)相关品种(丙烯、绿氢)可能受益于政策扶持,需求增长潜力较大,价格获得支撑。”他说。 

  同样,在吴志桥看来,传统高耗能化工品种如部分煤化工PVC、甲醇、纯碱等,若产能受限或成本上升,价格波动加剧,短期供应紧张预期下存上涨动力,但长期受需求和行业转型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展望后市,景川认为,市场需关注政策落地节奏,密切跟踪地方实施细则(如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改补贴),判断产能出清速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资产配置及风险管理策略。另外,在产业结构重构的情况下,企业需把握替代需求机会。如生物基材料、再生塑料等低碳替代品需求可能随政策加码快速增长,与之相配套的期现设计、投资、风险管理预案的制定,帮助企业在变革时期增厚生产利润。 

  “对黑色系相关品种盘面的影响分短期和中期两个角度来看,短期的话,供给侧改革2.0的预期,会使得钢材市场有供给收缩和成本抬升的预期。近期,钢材、铁矿石、硅锰,甚至前期走势一直比较弱的焦煤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除宏观因素之外,供给侧改革2.0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到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市场对政策预期较强,因此各品种仍会延续强势。” 刘慧峰说,3月之后,可能会进入需求检验的阶段,如果钢材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供给端政策又没有明确落地的情况下,板块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回调。但全年来看,供给端政策落地概率较大,而铁矿石下半年又会进入扩产阶段,一旦政策落地,下半年钢厂利润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扩张。

  在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唐惠珽看来,除产能升级改造和出清影响之外,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或给大宗商品带来新的成本负担。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达2024年、2025年电解铝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预计今年会下达其他重点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不排除黑色相关行业会被下达目标,这无疑将增加绿色电力或绿色电力证书需求。不过,考虑到目前绿色电力证书的供应远大于需求,这些措施对2025年绿色电力证书价格的提振作用有限,因此电解铝或新的重点行业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的成本今年不会大幅攀升,对价格的影响也有限。

  “投资者需关注政策预期和实际限产力度验证的预期差行情,结合品种供需矛盾大小,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资金流向综合判断,做出合理投资布局。”吴志桥建议。

有话要说...